编者按: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,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。南方杂志社、南方+党建频道平台特此推出《南粤先锋》专栏,讲述南粤党员故事,讲解党建知识,树立先锋形象,敬请垂注。
实践出真知、长真才,驻村干部每天穿梭在农村,与群众面对面交流,这就意味着,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,是血脉相连的鱼水情,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。在2024年的夏末傍晚,伴着朝霞遍布山野,我走进了南雄市帽子峰镇坪山村;如今2025年的炎夏已缓缓离去,而我走过一年的乡间小路,在大山的怀抱中得见青山与热土,在欢声中倾听人民的心声与梦想。
第一次走进坪山村,就跟着村党组织书记走上村里的小路,走向更远处的葱绿田土。政策宣传、入户走访、结对帮扶、村情调研……这些陌生的词汇让初入基层的我感到茫然,但千头万绪仍需抽丝剥茧,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。作为一名老促会干部到乡村田野,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入这片土地,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。怀揣对乡村振兴的憧憬之心、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,无论是驻守偏远山村,还是冲锋乡村振兴一线,哪里需要我,我就会随时出现在哪里。因为心中的“信念塔”始终照亮前行路,扎根在这里,我看见了绿水青山蕴藏的生机,也体会到了奉献的喜悦。
在坪山村驻村工作的日子里,我践行“四下基层”,与村民“坐同一条板凳”,通过入户调研掌握民声民情,聚焦问题实际并努力闭环解决。我积极向市农业农村局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,配套完善水利灌溉、机耕道等基础设施,完成229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其中完成近400亩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,让零散农田变身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,完成土地资源从“低效”到“高效”的华丽转身。谋划种植百亩油菜花,链接本村及周边资源,包括中共五岭地委旧址的红色革命文化、“银杏染秋”的生态魅力以及规模化稻田、金丝皇菊景观,连片规划打造精品旅游路线,构建集红色研学、自然科普、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,提升区域吸引力,释放农业观光休闲价值。我策划举办“银杏季”主题宣传活动,通过丰富的节庆体验承接和释放消费潜力,把游客吸引过来并留下来吃饭住宿,为周边餐饮和民宿带来收益。同时,积极探索跨村资源入股、利益共享机制,鼓励周边村庄以土地、山林、文化等资源共同参与开发,实现优势互补、联动共赢。
“宰相必起于州郡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。扎根基层,就要走得惯田间泥巴路,坐得稳农家小板凳,让身上常沾泥土、心中多染风霜,真正将双脚扎进泥土。我和老促会领导一起到市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50万元,购置旋耕机、插秧机、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,推动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,较传统生产模式降低人工成本60%以上。自筹资金20余万元建成稻谷烘干房,有效破解因天气因素导致的晾晒难题,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坪山村利用帮扶奖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将分散的1200亩农户承包地进行集中流转,配套建设完善水利灌溉、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,实现零散农田向集中连片转变。今年已完成早中稻种植585亩,预计亩均利润可达500元,可实现村集体增收20万-30万元,目前正在筹备晚稻种植工作,计划扩大种植面积至700亩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,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,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,人均增收2000元不等。
细节决定成败。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驻村工作还在继续,我定会脚踏实地、一步一个脚印,心贴心、面对面、实打实做好基层群众工作,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,用热情和汗水书写奋斗“答卷”,在基层舞台上砥砺前行。
更多精彩内容:南粤先锋专栏>>>
【作者】陈如亮
【供稿单位】韶关南雄市老促会
【栏目统筹】陈健鹏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林琳
【实习生】陈柏言 邓静惠
【文字校对】潘经春
【值班主编】刘树强 刘龙飞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通弘网配资-通弘网配资官网-期货配资查询-可查配资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