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突然学起中国,要硬气对抗美国关税 强硬姿态背后的考量!中国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没有屈服,反而通过强硬斗争迫使对方让步,这让世界认识到美国并非可以为所欲为。欧洲和日本也开始坚持不让步,让美国头疼不已。印度也效仿中国,威胁要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。
在美印贸易谈判进入最后72小时倒计时的敏感时刻,印度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文件,提议对美国商品征收高达7.25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,被视为印美贸易争端的关键升级。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表示,印度的谈判基于实力而非仓促妥协。此前,美国突然宣布对印度产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%的关税,直接影响了印度28.9亿美元的出口贸易。印度认为这是华盛顿保护本土产业的“保障措施”,严重损害了印度出口商的利益。根据印度财政部测算,美国新关税将使印度每年多支付7.25亿美元,因此印度计划对“原产于美国的等值商品”征收报复性关税,但具体商品清单和税率尚未公布。
这已是印度第三次威胁对美实施报复性关税,前两次均未真正落地,所以这一次可能还是谈判策略。双方谈判的核心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:汽车和钢铁关税、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及数字服务税问题。美国要求印度降低对进口汽车和钢铁产品的关税,同时维持对印度同类产品的高关税,这种“不对等”要求遭到印度坚决抵制。此外,美国希望印度开放大豆、玉米等农产品市场,但印度仅在杏仁、开心果等坚果类产品上作出有限让步。美国科技巨头对印度征收的“数字税”强烈不满,而印度则坚持这是维护数字主权的必要措施。
印度此次强硬姿态背后有多重考量。经济层面,与美国贸易协议被印度财政部视为“降低外部风险的关键”。数据显示,美国市场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8%,若谈判破裂导致26%的惩罚性关税生效,印度GDP可能损失0.3%-0.5%。政治层面,莫迪政府面临2026年大选压力,不能承受“对美国屈服”的舆论批评。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的强硬表态旨在向国内展示“捍卫国家利益”的形象。战略层面,印度试图通过贸易谈判换取美国在国防合作上的支持。当前僵局背后还存在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博弈,就在贸易谈判胶着之际,美印防长同步推进十年期国防合作框架协议,内容包括重大军售项目及军工技术合作。
这种“经济施压+军事拉拢”的美国特色策略,与印度“联美抗华”的战略选择形成微妙共振。印度国防部正全面清查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,试图减少对华依赖。然而,经济层面的矛盾表明,即便在战略协作深化的背景下,国家核心利益仍不可交易。美国的反应显得耐人寻味,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“有望达成互利协议”,但白宫内部消息透露,美国谈判代表拒绝在农产品和数字税问题上让步。这种矛盾态度反映出美国的两难处境:一方面需要印度配合“印太战略”遏制中国,另一方面又要安抚国内农业和汽车产业选民。
历史经验表明,印度在贸易谈判中常采取“边缘政策”。2019年印度曾威胁对29种美国商品加税,最终在最后时刻达成妥协;2023年针对太阳能板关税的争端中,印度同样先强硬后让步。此次不同的是,印度在提出报复性关税的同时,尚未公布具体征税商品清单和税率,且明确保留撤回或修改提案的权利,为谈判留下空间。这种模糊性被解读为“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”,旨在迫使美国在最后期限前让步。
中美关税战开打以后,印度一度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准备取代中国。结果中美谈判的结果让印度梦醒,印度开始学习中国的反制策略。莫迪政府的突然转向本质上是对中国反制策略的模仿。当印度发现“妥协换不来尊重”时,便仓促拾起中国留下的博弈剧本。相比之下,中国始终保持着“不跪”的战略定力,从125%关税反制到稀土出口管制,每一步都形成有效威慑。更重要的是,印度的经济威慑力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。中国反制的底气源于每年进口1400亿美元美国商品的庞大市场,以及控制全球90%稀土加工的产业命门。印度对美出口仅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.3%,其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产业更依赖美国原材料。2024年印度进口规模仅为中国的18%,其IT服务业对美国依存度达67%。另外,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占比达24%,而卢比结算占比不足1.8%,其经济脆弱性不容忽视。印度外汇储备仅能覆盖7个月进口,卢比汇率年内已贬值4.2%,若贸易战爆发可能引发资本外逃,其抗风险能力远逊中国。
尽管如此,印度仍然认为既然中国能做到,自己也能做到。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印度敢于跟美国叫板,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。只是面对美国的怒火,不知道印度是否有足够的硬气,敢跟美国一杠到底。
通弘网配资-通弘网配资官网-期货配资查询-可查配资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