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,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。南方杂志社、南方+党建频道平台特此推出《南粤先锋》专栏,讲述南粤党员故事,讲解党建知识,树立先锋形象,敬请垂注。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提出“五个转变”的形势变化,进而明确了“五个更加”的实践路径,其中“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为本”居于首位。笔者认为,在城镇化率已达67%、9.4亿人常住城镇的今天,唯有坚守人民立场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。
回望过去,“摊大饼”式的规模扩张主导了城市发展进程,虽在短期内快速撑起了城市的“筋骨”,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框架,但其带来的深层隐忧日益凸显。生态环境承压,“水泥森林”挤压绿地,雾霾、噪声侵蚀生活品质;公共服务供给不均,“学区房热”“看病难”凸显资源焦虑;千城一面的特色困境,更令城市记忆在推土机中褪色……这些伴随高速城镇化而来的城市病,不仅降低了居民生活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更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。
直面城市病的困扰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落差,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亿万市民的期待已从“住有所居”的基础保障,加速升级为对安全、便利、文化、生态等多元、优质生活的“住有宜居”追求。这一深刻变化,迫切要求各级党委、政府必须率先破除惯性思维,将“以人为本”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城市发展、建设、治理的根本遵循。唯有如此,才能系统性地重构行动路径,将理念切实转化为一项项惠及民生、提升品质的扎实举措。
须以精准规划对接民生需求。城市规划是发展的蓝图,更是执政为民的起点。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内化于规划编制全过程,关键在于变“闭门造车”为“开门问需”,变“经验驱动”为“数据赋能”。各级党委、政府要将规划调研的触角深入街巷、扎根社区,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通勤特征、设施需求等民生“痛点”与“盼点”,结合网格员入户走访、社区议事会等方式,全面掌握不同群体对居住环境、服务配套、休闲空间等差异化、具体化需求,以此建立动态更新的民生需求清单,将其作为规划编制的第一手依据,确保城市生长的每一寸空间都呼应人民心声,从源头上杜绝“城市病”。
须以有机更新直击民生痛点。城市发展迈入存量提质阶段,亟须摒弃大拆大建,转向“绣花功夫”般的内涵式、渐进式更新,直击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。老旧小区改造是关键抓手,要聚力攻坚加装电梯、停车扩容、无障碍设施等“关键小事”,切实化解上下楼难、停车难等民生痛点。城中村治理须坚持拆建并举,在消除隐患、改善环境的同时精准补短,配齐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,推动其有机融入城市肌理。尤其要盘活利用城市“消极”空间,通过功能性与艺术化的“微改造”,将街角巷尾、桥下空间等转化为便民服务点、社区书屋或活力市集,织补有温度的公共生活网络。
须以协同治理激活人民主体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让人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,才能让治理更有效、更持久。要着力打破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的单向管理模式,在规划编制、项目改造、社区管理中搭建“线上议事厅”“居民恳谈会”等制度化参与平台,推动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融入治理链条。依托数字治理技术构建民情响应闭环,对群众诉求实现“接诉即办、未诉先防”,以智慧化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,尤其要为新市民、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群体开辟专属服务通道,用包容性设计承载多元生活形态,让城市成为人人可参与的治理共同体。
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,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唯有将“人民至上”镌刻为城市发展的基因,让每一项决策、每一次更新、每一份治理都浸透人文关怀,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航程,才能承载起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,行稳致远。当钢筋水泥的肌理中浸润着温度,当发展蓝图的坐标上镌刻着民生刻度,“人民城市”的光辉理念方能落地生根。
更多精彩内容:南粤先锋专栏>>>
【作者】韦金豪
【供稿单位】揭阳普宁市委组织部
【栏目统筹】陈健鹏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林琳
【实习生】陈柏言 邓静惠
【文字校对】潘经春
【值班主编】刘树强 刘龙飞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通弘网配资-通弘网配资官网-期货配资查询-可查配资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